税事:专业探讨
1、不奢望税局包容,只希望税局依法
看证监机构的村长说,要提高监管包容度。由此想到税局的征管,不奢望征管的包容度,能依法征税,不收过头税,就阿弥陀佛。
2、不取消任务,收入质量难彻底保障
学习一税法文件,有这样的话:完善税收收入质量评价制度,实现税收收入真实,没有水分的增长。根据上面的文字,收入质量,关键是数字真假,如果是收过头税,或数字空转,收入虚假,肥皂泡随时破灭,收入质量就不高。其实,为何有水分?还不是完不成任务。为啥完不成?任务本身就不符合实际,任务就有水分。再进一步,就不该下任务,下任务的做法本身,与依法治税,就是矛盾。任务的压力,将依法征税,扭曲成按任务征税,完不成,就收过头税,挖地三尺,完成了,就收欠头税,有税不征。所以,问题在数据虚假,根源在任务指标。问题在下级,根源在上级。不取消任务,收入质量难彻底保障。
3、税务风险管理的两个找准
学习税局风险管理的有关文件,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,就是基于数据分析的风险分析,无论是以票控税,还是以数治税,数据分析的直接目标,就是两个找准:找准有问题的纳税人,找准纳税人的问题。
4、名不见经传的印花税,成了热点
这两年,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印花税,都快成精了,纳税人陡然高度重视起来,当然背后是征管的原因,税务局重视什么,纳税人就重视什么。节前,给客户做印花税风险健康检查,把少缴或多缴的数,算出来了。客户想再深究问题的原因,又做一印花税专项研究,经多位同事进一步望闻问切,刨根问底,挖地三尺,终于大体搞清楚合同流程和申报流程,及问题根源之所在,写出一长篇大论的大报告。自己又用了多半天的时间,才改完,推敲措辞,调整结构,补充依据。一番努力,不白费,看着更顺眼。客户需求在走向高端,逼着专业机构提供高端服务。未来的税务咨询,将逐步走向管理咨询。
5、从以票控税,到以数治税,两者有何区别?
从以票控税,到以数治税,两者有何区别?以票控税,限于票,限于自己的票,自己开给别人的,别人开给自己的,基于一个环节发票信息,判定风险,信息不完整。以数治税,数,可就多了,不仅发票信息,也不仅自己环节的发票信息,可以多环节,多渠道的发票信息,还有工商、银行、交通、水电等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信息,发现风险的能力极大提高。如果用医院检查身体比喻,以票控税,类似X光机,以税治税,类似CT或磁共振。差大事了。
6、欧盟对中国的新能源车征收高关税
欧盟最终还是对中国的新能源车征收高关税了,估计我们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。汽车,是德法等的重要产业,保护才是正常的。不过,估计欧盟的保护,最终是不管用的,形势必人强,风水轮流转。别人和你较劲,说明你已经值得别人较劲,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结果。也许若干年后,欧盟对中国的大飞机加征关税,到那时,大飞机就有强大国际竞争力了。
万象:家国天下
1、国家公祭日,祭奠英烈
国家公祭日,祭奠英烈。被祭奠的英烈,虽然已经去世很多年,但仍然活着,活成了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不朽目标,真如纪念碑上那句话,人民英雄永垂不朽。人的价值,主要体现在社会价值,因为人的本质,是社会性。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,才会被社会公众永远褒奖,永远怀念。
2、政策大调整,一个字概括:放
这次政策大调整,内容涉及很多方面,如果用一个字概括,也许是:放。之前的诸多政策,如果用一个字概括,也许是:管。有个多年流行的说法,一管就死,一放就乱。一管,确实是死,或者半死不活,但一放,未必是乱,而是活,别把活当成乱。一放,立刻就活起来,股市与房市开始涨,很多人的心情变得愉快,预期开始看涨。一管一放,一死一活的周期变化,值得认真研究,周期难免,但别走极端,大幅摇摆,损失有点大。
3、管这么严,有必要吗?
一入职银行两三年的小伙子,准备趁假期与女朋友出国旅游。一个大头兵出国,竟然需要分行的行长批准。提交申请一个星期,也没见批准,好在小伙子那点勇气尚存,直接去找行长,要求批准,行长总算批准了。估计行长也是为难,批吧,万一出点事,自己有责任,不批吧,当恶人,也拿不出什么理由。这种情况比较多见,不少事,没有明文规定不行,但用复杂的程序,无形的压力,逼退一部分人。不过,更根本的问题是,管这么严,有必要吗?想达到什么目的?能达到目的吗?付出了多大代价?这种严格管理值不值?是不是一种变相的形式主义?类似的管理理念、思路、方法,降低了效率,抑制了发展,制造了问题。
4、随着技术的进步,管理应越来越宽松
景点预约,一票难求,但黄牛那有,不过,价格高出很多。以前多少年没预约,也没出什么问题。这一预约,人为制造供不应求,当然,也人为制造了商机,人为制造了麻烦,制造了社会矛盾。随着技术的进步,管理应越来越宽松,越来越自由,而不应相反。
5、加强领导,不应异化成是啥事都由领导管
加强领导,不应异化成是啥事都由领导管,啥事都交由上级管。加强领导,应该是手段,不是目的,领导或管理的最终目的,应该还是把事做好。基于把事做好的目的,如何加强,就值得研究了。权力,既需集中,也需分散,上级与下级,各有其责,各用其权,各司其职,各尽其能。如把该分散的也集中起来,把本应由基层管的事,提到中层,不是加强领导,而是降低领导,甚至自贬为村长。把事做好,领导有威信,有威望,下级从心里佩服,才是加强了领导。
6、投降是没有出路的
伊朗这次还击,是玩真的了,下了大本钱,200枚导弹。对伊朗这样的大国而言,面对强敌,投降是没有出路的。如果小国选择投降,尚可能苟且偷生,因为构不成对敌国的威胁。但对大国而言,投降也不能偷生,人家非得把你大卸八块,才会安心,才会放心。当年的俄罗斯,战国时期对面秦国的六国,都是教训。把自己当人,可能活下去,不把自己当人,早晚走狗烹。
7、以色列的所作所为太过分
从以色列的所作所为,不理解二战期间欧洲的反犹浪潮,似乎也能找出犹太人两千年在世界流浪的原因。这么个弄法,哪天再被灭国,再次流浪,也未可知。
8、治本不容易,但必须治
节前股市大涨,想起当年朱相在位时,港媒评论大陆的股市,没有牛市,也没有熊市,只有朱市。估计是说,就是个政策市。政策当然必要,但政策只是外因,只能治标,能治本的,支撑市场行稳致远的,还是没有欺诈的公平交易,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。治本不容易,但必须治。
9、经济的发展,或者依赖技术突破,或者依赖理论突破
经济的发展,或者依赖技术突破,或者依赖理论突破。理论上的巨大突破,思想上的巨大解放,往往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,比如92年,比如78年,都是实现了理论突破,思想解放,并在此基础上,调整相关政策,修改有关法律。
10、发这些文章不知有啥用
偶尔看一些主流媒体的经济理论文章,感觉大同小异。内容大同小异,多是对领导某个论断或某句话的论述。语言,甚至结构也大同小异,翻来覆去,就是那些话。少有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分析,少有对具体问题的深刻洞见,更不用说理论创新。对作者而言,发这些文章,除了评职称凑数,赚点稿费,出个小名外,不知还能有啥用。
11、盼着什么时候进医院,不再安检
到医院拿点药,进门诊楼,需要安检,但这次安检的仪器坏了,不过穿黑衣服的安检员还在。安检员例行公事地问了一句:包里没有刀子吧?俺是来拿药的!有点没好气。医生给开了不少,估计三分之一都吃不了。卖药本来是为了治病,但却变成为了赚钱,为了赚钱,就多开药,乱检查,甚至乱开刀。医患关系由统一变成对立,岂能不矛盾,甚至出人命!不从根本上解决以盈利为目的的医疗模式,安检再严格,也难保患者不向无良医生举起刀。当然了,医疗模式不是医院的事,是有权改模式的政府部门的事。走上以药养医这条邪路,已经多年,人命不知出了多少起,医改专家李玲教授呼吁多年,不知哪辈子能改。盼着什么时候进医院,不再安检。
12、看不见的形式主义,更需要改
最大的形式主义,不是那些一眼就看见的,如标语、橱窗、会议、表态等,而是治标不治本的管理措施。有些问题,反复发作,如医患矛盾闹出人命,谴责一下行凶者,加强一下安保,既简单,又看得见,看似很重视,但就是不管用。如果真重视,真拿着当回事,那就从根子上改。看得见的形式主义,需要改,看不见的形式主义,更需要改,当然更难。
13、风险要防,但要适度
风险,当然要防,但适可而止,不能指望,把风险降到零。如果想降到零,不仅难以做到,而且付出巨大成本,得不偿失的成本,实际是造成了其他风险,摁倒葫芦起来瓢,瓢比葫芦还大。现在,不少防风险的措施,就是朝着零努力,比如常说的,零容忍。如果暴露了,当然零容忍,不能姑息,但不应挖地三尺,指望零存在,也不该道道设防,指望零发生。说来说去,一切极端的做法,都该避免,因为,物极必反,反者道之动。
杂谈:人生感悟
1、处理问题,需标本兼治
处理问题,需标本兼治。为啥?治标,是为了眼前过得去,因为治本需要时间,一半时难有效果,不治标,眼前都过不去,治本都没机会。治本,是为了彻底解决问题,只治标,不治本,问题会反复发作。所以,治标是为治本赢得时间,治本是为不再治标。
2、不同的年龄段,做该做的事
人这一辈子,不同的年龄段,有不同的事,该上学上学,该工作工作,该结婚结婚,该有小孩有小孩。这都是人类进化几万年形成的自然法则,可以违背,没有法律约束,但自然法则会显示恶果,比如进入老年,即使孩子不孝顺,有与没有,也大不一样。孩子,是大人的寄托,大人的希望,大人的慰藉。没有孩子,最终的感觉就是一个词,孤独。
3、努力让自己更美
别人给自己抹黑,不可怕,可以用事实戳穿。自己给自己抹黑,才可怕,越描越黑。所以,与其费力堵别人的嘴,不如努力让自己更美。
4、最高级的谋略是阳谋
最高级的谋略,不是阴谋,是阳谋,不怕对手知道,但对手无法破解,无法效仿,只能眼睁睁看着你成功。
5、上级既要依靠下级,更要高于下级
上级决策之前,可以征求同级或下级意见,也该征求意见,但前提是自己要明白,起码大方向明白,大原则清楚,大原则与大方向,是不能征求意见的,这是自己拿主意的事。别人的意见是否可取,也得能听明白,对立的意见,如何取舍,也得有符合大方向要求的正确标准。如果自己不明白,越征求意见,越不明白。上级既要依靠下级,更要高于下级。